2007年11月4日

進化?退化?













這是我第一個米爾斯坦的錄音,嚴格來說我沒有這張,這是LP時期的封面。













我有的是這張,這個系列叫「畫廊系列」,那時候我還處在卡帶時期,整個卡帶被我聽爛掉了。
有了CD以後趕緊購入。












這是Originals系列裡的封面,本地的叫法叫「大花板」。注意看,只有Tchaikovsky的小提琴協奏曲,孟德爾頌不見了,換成幾個encore pieces,因為有一首Geminiani的奏鳴曲太棒了,所以也就睜隻眼閉隻眼。













但是這張就太下流了。這是一張拼裝車,除了前面提到的兩首協奏曲,還有米爾斯坦和Jochum/維也納愛樂的的布拉姆斯協奏曲,貝多芬的就用祖克曼的魚目混珠。兩張CD賣一張高價。為什麼要把米爾斯坦作賤到這種地步?

當然這種事情EMI也幹過不少,我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買過十年唱片或更短時間的人都知道,九零年代末期幾家主要唱片公司每個月的新錄音急遽減少,取代的是一堆舊錄音的reissue,雖然有些LP首度CD化造福不少新輩聽眾,但大部分不過是換個新封面重新上路。而且有一個比較的作法是,每次換包裝以後都加進去一兩首之前沒有的曲子,讓人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。從RCA賣老本推出一個海飛茲大全集以來,唱片公司就把注意力從錄音間轉到倉庫,把一些塵封的錄音拿出來賣老本,其中又以DG因為庫存海,學得最有模有樣。 只是長此以往,這種作法難道不會引來聽音樂人的反感嗎?

果然才進入新世紀,唱片業就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大衰退。唱片市場會萎縮唱片公司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,不能老是卸責給盜版、MP3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