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15日

when A director weeping

純就受眾來說,劇場的觀眾一定要比電影觀眾來得保守也難取悅,(這裡的劇場是指歌劇院那一群,其他型式不在本文討論之列)。尤其薩茲堡、拜魯特這類聖地,其實背後把持的勢力還是很反動,不過二十世紀末期也比已經看得出來他們肆應時代浪潮的努力了。
Sally Potter每一部電影都足以讓人討論很多年:《Orlando》是今/古相生的性/別辯證,《Tango Lesson》作者自己成為文本投身於如火的探戈節奏裡,《The Man Who Cried》讓人擔心Potter會不會被好萊塢這個巨大的黑洞吸納進去,2000年後她指導了《Yes》我還沒看。他不只導戲,劇本也沒假手他人,看起來是貫徹作者論的強勢創作者。

這次Sally Potter和ENO合作,本來也是美事一樁,可我不曉得Sally在做這齣戲時心裡有沒有存個「理想讀者」的念想。文本在那裡你可以翻轉反正比才不會跑出來跟你較真,從塞維拉班到倫敦街頭也可以接受,哈巴奈拉不給跳要菸廠女工跳你熟悉的探戈那也無傷大雅,可也沒必要拿這些去踩你同胞的底線啊,你以為那是個怎麼樣的民族?這些都可以不管,翻轉過後的情感邏輯不能服眾,我覺著才是妳最大的硬傷。我總覺著這些年你有些個管不住自己,就說好好一個強尼戴普被妳搞那麼髒,那些個過多繁複的拼貼我怎麼看都像消化系統出了毛病,到頭來呢。
有時候就是規規矩矩做出戲,台上唱得歡戲棚子下聽著樂都很考較工夫的不是?

哪裡跌倒哪裡爬,下回妳就做個《Maria de Buenos Aires 》看誰還敢說你正宗不正宗。


就這個樂季九月底開季,Sally Potter和倫敦的英國國立劇團English National Opera合作了比才《卡門》的新製作九月底出檯,原以為可以開出滿堂采,沒想到噓聲不斷,導演本人還直擊了老太太把節目單往竹簍裡丟的不堪場面,於是就有了接下來肥皂劇一般的發展。不過我看這齣戲的卡司怕也大有問題,Alice Coote不是不能演卡門,但她的聲音少有緊張感,對這角色只有扣分。
看戲的太入迷,忍不住要為這肥皂劇叫聲采。

加幾個連結,
ENO的卡門首頁
莎莉波特的部落格

BBC的Carmen Project

沒有留言: